「壓力測試了嗎?」這是金融海嘯以後,全球銀行業最流行的趨勢,也反映各國政府對經濟復甦的高度不確定性。這樣的風潮無可避免也延燒到台灣,金管會及央行主導啟動的房貸壓力測試,到底會不會壓垮正緩步復甦的金融美夢?
談到這問題,不妨先想想,政府為什麼要現在進行房貸壓力測試?當然,不會只是跟流行。首先,6A總裁彭淮南早就不只一次公開呼籲,打擊熱錢,亞洲央行應該聯手,而熱錢當然是全球低利的產物,所以即使經濟面還沒有支持寬鬆貨幣政策全面退場條件,彭總裁還是比中國政府先開了槍,六月意外升息半碼。
「既防禦、又宣示」的緩升步調,是多數研究機構預測央行未來最可能的利率走向,升息代表房貸利息支出增加,對房市當然不是利多,加上六月理監事會上總裁也說,選擇性信用管制是要「調控房市」,姑且不論成效如何,站在監理機關立場,至少得知道,「一旦」房價跌,銀行可以承受的程度有多少。
既然房貸壓力測試,導因房價潛在下跌的可能,那首先可以討論的,應該是房市有沒有大跌條件?這個問題或許可以從利率、供需及政府態度來探討,首先,應該已經沒有研究機構認為,全球經濟會走V型復甦了,即使不致二次衰退,要重回海嘯前的榮景,可能都還要一段不算短的時間,台灣高度仰賴出口,通膨又維持低度水準,短期利率當然沒有急升空間。
回到房市供需面,這方面多空爭論最多,到底今年上半年的房市高峰,是投資客或自住型的剛性需求支撐?但光以「嫌貨才是買貨人」的觀點,上半年民怨居首位的就是房價太高,可以想見,想買房或說換屋的人,還是不在少數,如果再考慮兩岸三通以後的商辦需求,我想多數人會認同,起碼就大台北一線地段來看,平均房價回個10-15%、應該就會吸引一些買盤進場。
再來講講各國政府的弔軌態度,鄰近的中國,房價漲的最兇也打的最兇,從數據看來,全中國70大城市房屋銷售價格年增率仍超過一成,但年增率於今年四月見高後,連三個月回落,環比則開始走跌。不動產飆高的澳洲也限制外人買房,香港及新加坡則是限縮房貸占支出比重或二胎房貸。
在亞洲央行聯手打房之際,韓國卻逆勢延長房產交易稅停徵期至2012年,且放寬首次購屋或只有一戶自住宅者的二胎房貸限制,有意刺激落至一年新低的房市。
回到國內,「調控房市」後、結果會怎樣?首先就政治面考量,年底五都選舉前,如果執政團隊對民怨首位聞風不動,如何落實「庶民經濟」口號?但在出口持續復甦力道還有疑慮下,政院難道會希望房價急跌,重演1998-2001年或SARS期間的房市空頭,讓國內經濟面臨「內憂外患」的復甦疑慮?我想,這應該不是最明智的選擇。
套句股市的話,「高檔震盪」應該會是央行主導調控下,房市比較可能的走向,如果房市不是急跌,那國銀的體質夠不夠爭氣,可以挺過壓力測試?看看半年報,或許可以安心不少。